契可尼效应富养不是用钱养!父母看见并在意孩子的需求,就是富养

2020 02/05 21:03
分享
栏目

母婴

阅读

佛洛依德曾经说「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」。 知名教育学者卢勤讲过一个故事:一对「神童」的父母来找她,神情中充满焦虑、忧伤和不解。父母双方都是大学教授,培养的儿子也智商超群:4岁就上小学,19岁博士毕业。

  佛洛依德曾经说「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」。

  知名教育学者卢勤讲过一个故事:一对「神童」的父母来找她,神情中充满焦虑、忧伤和不解。父母双方都是大学教授,培养的儿子也智商超群:4岁就上小学,19岁博士毕业。

  可孩子毕业后,不去找工作,不去社交,天天闷在家吃爆米花和膨化食品。愁坏了家长,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。

  卢勤点醒父母:「你儿子该吃爆米花和膨化食品时,你们没让他吃,而让他学;想做事时,你们不让他做,也让他学。如今他学位是拿到了,可童年的缺少让他只想吃,只想玩,不想做事了。」

  为什么会这样呢?

  400多年前,法国思想家卢梭就给出了答案:「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。」主张教育应该回到自然,适应自然,顺应儿童的天性。

 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呢?爱吃、爱玩,自制力差。如果童年时,被剥夺了一个孩子该有的体验和满足,心里会留下一个洞,终其一生都在弥补。这种现象可以用「契可尼效应」来解释。

  一、什么是「契可尼效应」?

  契可尼是一位心理学家,他发现,相比已完成了的事,人们总是对那些未完成的事念念不忘,总是想办法去完成它。

  来看两个实验:

  实验一:

  白纸上画著三个圆,你没有一种冲动:忍不住想用笔把前面2个圆的线段连起来?实验中的孩子们,很自然地拿起笔,把圆补充完整。

  实验二:

  分别给被试者22个小任务,比如抄一首诗、数数、串珠子等等。每个任务完成的难度和时间大体一致。这些小任务中,有一半允许做完,而另一半则中途被阻止。

  之后,让被试者回忆做了哪些事。

  调查结果如下图:

  68%的未完成的任务被记住了;而已完成的任务则为43%。人天生有一种对圆满的执念,我们能轻松地放下已完成的事,而未完成的事被我们搁置在心里,我们总想打机会完成它。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在一起的初恋,总叫人一生难忘。

  与「契可尼效应」类似,完形心理学中有一个「未完成情结」,指的是:那些没完成的事件、没有解开的情绪、卡住的能量流动不起来,像块淤血一样堵在潜意识里。虽然当时压抑下去了,在日后的生活中被隐藏起来,但是它是真切存在着的,我们总在找机会满足它,弥补它。

  电影《查理和巧克力工厂》中,主角威利•旺卡的爸爸是一位牙医。为了保持他的牙齿健康,爸爸从来不让他吃糖和巧克力,防止他偷吃还用头套把嘴罩住。长大后,威利想吃多少巧克力都可以,但是这种对巧克力的渴望和占有即使在成年后也挥之不去。

  他建了一个工厂,里面的一切都是巧克力做的。工厂里有巧克力瀑布,棕色糖浆河,的口香糖草地,还有牛奶糖山。

  这是对小时候,求而不得的成全。事情过去这么多年,威利想到童年,依然悲伤不已,他甚至无法顺利地说出「父母」两个词。

  有些小时候缺失的东西,在潜意识里徘徊了太久,已经被放大,甚至变形了。看过一个网友的故事。小时候,镇上流行一种的公主裙,华丽的粉色、蓝色,夸张的泡泡袖,大大的裙摆,裙长过脚踝。穿起来,就像公主本人了。

  身边的姑娘们人手一条,她也特别想买。但是妈妈不给她买,妈妈认为那样的裙子不实用,太浮夸了,小女孩穿简简单单的过膝裙,好看又精神。妈妈并不是没有钱给她买,妈妈为她报起昂贵的补习班来,眼睛都不眨。于是她穿着过膝裙,站在公主中间,假装一点也不遗憾。可是她心里羡慕极了。

  工作后,拿到第一份工资,她咬牙用1/3的月薪,去商场买下了一件稍显幼稚的蓬蓬裙,她如获至宝地抱在怀里。但是那条裙子太庄重了,平时并不适合穿。她一直放在衣柜里,搬了好多次家也没把它丢掉过。每次逛商场,看到类似的公主裙,她就走不动路,想把它们统统买回去。

  她知道那些裙子,一次也不会穿,可是她就是忍不住拥有它。而她看着这些裙子,不由得泛起一股心酸之感。仿佛看到了小时候那双渴望的眼睛。我值得拥有这种裙子。

  没吃到的巧克力,没要到的公主裙,就真的只是对当时那件东西的渴望吗?如果只是这么简单,当渴望被满足应该就没有遗憾了。

  那些「未被满足」的背后,折射的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。
孩子通过是否被满足,来确认父母是否爱自己?

  年幼的孩子认为他们的需求都是合理的。如果当时父母满足了自己,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收到正向的信念:父母是爱我的,我是值得拥有的。倘若经常得不到满足,久而久之,孩子会有被忽视的体验:父母并不关注我,我做并不好,不值得父母爱。所以长大后,无论得到多少条裙子,吃多少巧克力,都无法修补心中那个缺失的爱。

  二、「未完成情结」对我们有怎样的影响?

  1.一生在遗憾中纠缠

  有些事当时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做到了,过了彼时彼地再做,早已变味了,就像过了年龄和潮流的公主裙。这就生出了深深的遗憾,这种遗憾很可能伴随一生。有时你以为你已经忘记了,翻篇了。但是它就像一块没有彻底愈合的伤疤,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,被撕开,血流不止。在某个睡不着的夜晚,看到某件东西时,突如其来疼到无法呼吸。这会让人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,无法全心的拥抱当下。

  2.陷入病态的弥补情结中

  小时候没得到的,长大了、有条件了就疯狂的弥补自己。但是这种弥补往往带着报复和发泄,来得很凶猛。像文章开头那个天才博士,不合时宜的狂吃爆米花;沉迷巧克力的威利•旺卡等。

  有时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,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。《人民的名义》里的大贪官赵德汉,贪污的钱摆满了一整面墙。他知道贪污不对,他知道迟早会出事,但他还是不停的贪,因为从小穷怕了。

  缺失的东西可以弥补,但是缺席的爱,因缺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,造成的创伤,缺乏安全感,与父母破碎的关系却难以复原。小时候得不到自己喜欢的衣服,成年后,衣柜里塞满了衣服,可总觉得不满意;小时候,没有得到充分的父爱,成年以后,女孩总喜欢同一类男人,比自己年长,某些特征像爸爸的男人。

  童年的缺失让孩子一生负伤前行,深陷过去,虽然早已成为大人,但是依然脆弱无力,做着一些孩子气的事。

  三、如何防止孩子造成匮乏感,减少未完成情结

  童年形成的匮乏感,成年后很难弥补,就算觉知力强的人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来修复。那么如何防止孩子造成匮乏感,减少未完成情结呢?也不难,允许孩子成为孩子,给孩子一个丰足的童年。父母尽可能看见孩子的需求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尽量满足孩子。满足不单指物质方面的,还有爱和陪伴。

  做童年该做的事,不要过多控制

  孩子该玩让他玩,不要整天逼着他学习,放假也塞满补习班;糖、巧克力吃多了不健康,但是还是得允许他吃一些,一点点垃圾食品换来一天的快乐,不亏;这件衣服你觉得并不好看,可孩子真心喜欢,就给她买吧,花一点冤枉钱,给孩子一个富足的人生。

  很多人担心,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,想干嘛就干嘛,这样不是溺爱孩子吗?

  如何正确地满足孩子呢?

  1.看见孩子的需求,给他想要的,而不是你认为的好的,值得的、有用的

  孩子明明想买一本漫画书,你却认为没什么用,还不如买本作文书;孩子想买个贴纸,你怕他贴的家具上、衣服上到处都是,给她买了一个你小时候一直想要的摇控车;孩子想买个漫威英雄的模型,你说太贵,都够买好几天的菜了。很多家长说,现在的孩子太难满足了,见什么要什么,有时候真不是孩子贪心,而是你给的就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。那么,这样的付出和牺牲,再多也没有用。

  一个网友分享过他的故事:小时候物质匮乏,2分钱一要的冰糕都很奢侈;父母在地里割稻子大汗淋淋也不舍得买来吃。但是有一天,父亲特意绕了很远地路给了一根给他吃。这么多年了,那一直是他吃过最好吃的雪糕。这件事情他幸福了好久,写进了小学作文,初中作文。后来去外地工作了,吃到什么好吃的,总想着有机会带父母来尝尝。

  2.及时回应,痛快地满足,不延迟满足、不附加条件

  很多人误读了「棉花糖」实验: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更成功。于是做什么事情都让孩子等一等。「妈妈这件衣服好好看,能买给我吗?」;「等过生日再买」;「你考得好就买;过年再买……」

  延迟满足确实能锻炼孩子的自制力。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,真正的延迟满足是孩子自主选择,而不是家长强制的。如果不是建议在孩子自愿基础上的延迟,不仅无法训练孩子的自控力,甚至破坏了那件事的幸福感。孩子甚至认为:父母就是见不得我开心。

  明明立刻就能满足,为什么不爽快一点,给孩子一个满足而快意的人生呢?如果总是习惯性地让孩子等,孩子也会习得这种等待和拖延,什么事情都等一下再做。

  3.需逞强和伪装,如果满足不了,诚实回应就好

  满足孩子并不需要父母很有钱,按自己的能力,量力而行即可。父母要注意的是,你可以不满足孩子,但是请肯定他的需求。而恰恰是这点,我们家长很难做到。为了避免羞愧,我们给自己一大堆的台阶下,不满足孩子,反而批评、否定孩子的需求,意思是你提这个要求太过分了。比如「家里已经有10玩具车了」;「买了玩不到两天。」这就是家长不坦诚的表现。

  相反,如果家长说:「妈妈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车,可是很遗憾,妈妈不舍得买,我还要买其他东西。」这种家长就比较诚实,你想要这个玩具没有错,你也值得,只是妈妈无法满足你。孩子的需求只要被看见了,就算最后没被满足,他顶多当下有点遗憾,不至于形成心理创伤。

  比起完美,家长更需要的是诚实。诚实表达自己的难处,孩子一般能理解父母,不会对父母产生恨意。

  四、孩子的需求会欲壑难填吗?孩子不停地吃垃圾食品、整天玩pad也由着他吗?

  为了不让孩子的童年产生缺失感,因此童年尽量满足孩子。但是家长们又会担心,孩子会不会陷入另一个极端,孩子永远不知道满足怎么办?孩子不停地吃垃圾食品、整天玩pad也由着他吗?

  除非孩子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,正常的孩子一般能找到一个平衡。糖吃多了身体自然会难受,没有哪个孩子吃到不舒服了还吵着要吃的。需求得到满足了,他完整体验了那种感觉,就释然了。相反父母越限制,他越沉迷。如果随时都能吃到糖,孩子一般不会执著于吃糖;如果父母严防死守,孩子一逮到机会就吃,因为吃了这一次,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到了。未被满足的欲望是最强大的。

  当年,马云夫妇忙着创业,儿子沉迷于网游。他是怎么帮儿子治好的呢?拿了200块钱给儿子,让他去网咖玩3天3夜,回来只需要告诉他,玩游戏有什么好处。儿子回来,大吃了一顿,睡了一天。告诉爸爸,又累又困,身上哪都痛,没想到什么好处,从此戒掉了网瘾。

  童年的匮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,只要在能力范围内,我尽量痛快地满足孩子,给他一个饱满的童年。这样他才能生出强大的力量行走于世界。给孩子幸福的童年并不需要大富大贵,关键在于你给孩子「你值得拥有一切美好东西的思维」。父母看见并在意孩子的需求,就是富养孩子。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xingfushenghuo.com.cn/muying/182.html

友情提示:投资有风险,创业须谨慎!编辑声明:幸福生活网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,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、失实、错误等问题,可联系我们处理:1074976040@qq.com

相关阅读
文章图文排名